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豪言壮语系列之黄巢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更何况长安自古繁华,虽多经战乱,但宫室保留还类似于开元天宝年间,有钱人还多,美女还多——于是,长安的浩劫开始了。

    巢不能禁,应理解为不是不能禁,而是不愿意禁。至少说明一个问题,黄巢曾经制止过,但手下的士兵不听。按说黄巢可以杀了不执行命令的士兵以正军纪,但黄巢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原因一:因为他也暴富了,他正在做皇帝,正在睡原本属于皇帝才能睡的女人。原因二:因为他本来也对进城后某些居民(特别是有钱人)所谓的立场严重不满。原因三才是这些抢劫的人才是他立场方面的人。

    不想扯什么历史局限性,因为不可能指望黄巢超越历史。更不想提什么得“民心者得天下”因为黄巢本来就是民,当年他就没有被统治者得到心,这只是一次造反,造反而已。

    我一直在避免使用起义这个词,也不愿意用叛乱。因为我不喜欢用任何带有感情色情的词汇去形容有争议的事件。起义也罢,叛乱也罢,我更喜欢造反这个词,因为造反造的是当权者的反,这是一个纯粹的中性词,前提是当权者是否有道。

    还是回到刚才所说的脉络中来“巢不能禁”就是默许了,于是抢劫继续,杀人继续,直到官军来了,百姓又迎接官军,因为百姓看来这毕竟是朝廷的军队,而自己还毕竟是朝庭的子民。只是不成想官军来了还是杀,还是抢。如果非要给官军找人找个理由的话,他们或许是在痛恨京城百姓们的立场,而随后黄巢又杀回来了,于是黄巢再次痛恨百姓的立场,其结果是杀尽了长安城中所有男丁。

    在这场屠杀中的幸存者应该是逃出城的百姓、还有是供黄巢和他手下淫乐的女人、以及最先依附于黄巢的朝庭官员——这里面包括著名诗人皮日休,另外当然还有韦庄,只是不知道韦庄是否是依附于黄巢才能够活下来。

    于是以长安城为内外,官军与黄巢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对峙。长安地区唐时以来一直依靠四方供奉,也就是说他自身并不是粮食产区,更何况打起仗来人们之顾逃命,谁种粮食?更何况能种粮食的人早都让杀的差不多。而黄巢和官军的数量都为数不少,这么多人吃什么?

    吃人。

    这段历史是教科书中一直回避但新(旧)唐书从不回避的记载,他们这样记载:官军将长安周围的老百姓抓起来卖给黄巢手下当粮食吃。

    奇怪吗?残忍吗?无耻吗?

    那是谁残忍,谁无耻?

    作为官军,他们有四方运集来的粮食,自然不用吃人。但黄巢没有,不吃人吃什么?那为什么官军要将自己的百姓卖给黄巢吃呢?因为黄巢手中有长安城中抢来的财宝,而官军手中并没有。

    所以,站在封建统治者立场上的史书的记载者清晰明确的地载了这件事情,同时也记载了比黄巢吃人更有要无耻的官军的行为。事实上中国古史中相似的记述并不少见,甚至有明确的说官军的残暴更甚于造反者的论断(这句记载并不是发生在黄巢造反事件中,这里纯属为了说明问题)。

    而秦妇呤中的描述是这样的,说尚让(黄巢军中的二号人物,也是进城时安抚百姓的那位人物)家里尚且有树皮可以吃,而黄巢宫中就只人肉了。

    这里不去评论尚让这个人怎么样以及秦妇之所以能活下来是不是也吃了人的问题。总之,在这一件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黄巢已经失去了一切可以造反成功的要素,而长安做为中国历史古都地位已经终结。

    所以史书和诗的作者只不过是做为一个记录者和亲历者在尽着做人的本份而已。至于说到什么立场,我想如果有谁亲眼见过曹操蒿里行所描述的那种战乱后的景象的话,那么什么立场也会不存在了。

    对于黄巢来说,他接下来的路就只有失败了。

    这位继王仙芝而起将这场造反运动推向顶峰造反者的领袖,在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退出长安,临走时将长安变成了一堆碎片。当然,他还带着掳掠来的金银以及美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当他遇到官军追击时扔下这些财宝(包括女人,前文说过,官军是很喜欢钱的)而夺路逃跑。

    从此,黄巢又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更疯狂的吃人活动,其残暴程度写在这里未免会少儿不宜,直到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六月,他被外甥兼禁卫军统帅林言杀死。

    新(旧)唐书为黄巢之死提供了两个版本,不过一致的是的确是林言杀的。而林言不久后被权利更大的抢功者斩去了头颅,自己变了请功者手中的一颗首级。敦煌抄本中发现了黄巢被尚让所杀的第三种说法,而民间传说则是我文首所提到的。不久前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有一期专题探索,总之,黄巢之死与归宿成了一个千古热议的迹团。

    但在我的故事中,黄巢已死。

    因为做为故事的主角,他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四

    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歌风台)林宽

    林宽大约是和黄巢同时代的诗人,这首诗应该与黄巢关系不大。但按照林宽诗的标准,黄巢是符合英雄的标准的。

    黄巢,曹州冤句人,生年不详,死年已知。曹州大约在今山东省荷泽,而冤句则有好多种说法,为了不陷入无聊的地域之争,这里就认为他是荷泽人了。史书上没有留下黄巢长像的记载,对他的家世则有两种说法,旧唐书说他是盐贩子,新唐书说他们家世代都是贩盐的,而资治通鉴则直接说王仙芝和黄巢都是贩卖私盐为生的。

    但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黄巢家以卖盐为生但不见得就是卖私盐。唐代盐法说起来和今天也没啥区别,就是由国家经营的采盐以及依法向国家纳税的盐商属于官盐,私自开采贩卖就属于私盐,是有罪的。我不太清楚贩卖私盐罪有多重,如果真如神探狄仁杰所说贩卖私盐一石以上处死的话,那就是很个很重的罪。但不管怎么样,如果黄巢家是贩卖私盐的话,就不会如新唐书所说几辈子都能干这个事而且家里非常富有。也不会如资治通鉴所说能够屡次去参加进士考试。

    所以,黄巢的家世综合上述三种说法,应该是个盐商,虽然可能也干过一些贩卖私盐的勾当,但总体来说是一个被政府所承认的盐商。黄巢为人按新唐书的说法是武艺高强、读过几天书,口齿伶俐,喜欢招揽门客(亡命之徒),资治通鉴的记载则更进一步,说他武艺高强,任侠,读过书,而且考过几次进士不中。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我们也许受现代武侠小说影响,认为任侠是说黄巢有侠义精神。但是可能大家并不认可,任侠并不是一个好词,因为任侠虽然可以理解为以侠义为己任,但其真实的含义应该是使气任侠,有三个特点,也就是侠义小说中所说的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说白了就是以一己好恶去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言外之意就是不把政府行为放在眼中。所谓“武以侠乱法,儒以文犯禁”自古任侠者都是朝廷严厉打击的对象,也并不是一种合理存在的社会现象。如汉时“大侠”郭解被孝文帝灭族。

    资治通鉴的编著者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有立场的人,他之所以要写黄巢贩私盐,大约是出自新唐书中所说的“巢喜乱”在司马老先生眼中,黄巢是一个天生的造反者,那么具备这个条件的是首先他需要是一个亡命之徒,这一点,做为世代贩卖私盐的家庭,亡命之徒这个称乎是应该当之无愧的,况且也不能说冤枉黄巢,因为黄巢就喜欢招揽亡命之徒——这不是为了造反是为了什么?其次,黄巢又是一个不把朝廷法制放在眼中的人,用来证明的就是任侠这二字的断论。第三,黄巢还必须有对大唐王朝报复的仇恨,所以黄巢是屡举进士不弟。因为自负诗书的人,屡试不第自然要对朝廷有所怨恨。第四,黄巢还必须有造反所具备的能力,就是他不同于其他草寇,他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权谋将造反事情进行下去的人,屡举不第也同是证据。所以“巢喜乱”三字就成了“巢性喜乱”成了当仁不让的天生造反者。

    但这种评价的一步步定论也不能说是司马光冤枉黄巢,因为还有更为直接的证据,就是黄巢传世的三首诗。俗话说文品即人品,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司马光以诗推论黄巢的人品也不能说错。前面说过,全唐诗黄巢存世诗三首,第三首已被证明是伪作。我们篇首的是黄巢的第二首,原题为不第后咏菊,以今天的角度来看(主要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确实写的杀气腾腾,更联系到黄巢造反后自号冲天大将军的冲天很有可能化自这首诗,那么按照古人定罪的逻辑,说黄巢早有谋反之心应是铁证如山。

    但估计更为触动司马光的应该是第一首,这里抄录如下: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题菊花

    黄巢的三首诗中两首既使我今天看来也有反意,司马光就更不用说了。但司马光并不是搞文字狱的小人,他受触动的应该是这首诗后所附的传说。

    传说黄巢五岁时有一天陪着看爷爷和父亲联句,爷爷还正在思索,一边的小黄巢就脱口来了一句:“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黄色是唐时天子服色,黄巢这句是犯忌的,所以父亲责怪地打了他一下,但黄巢的爷爷比较开明,他认为童言无忌,而且对孙子作诗的水平很感兴趣,所以鼓励他做一首,于是黄巢脱口而出了上面的那一首。

    司马先生大约认为五岁的孩童脱口而出这样的诗,自然是天生具来的造反的种子。所以资治通鉴短短数语把黄巢交待成那样应该不为过。但是,但是我觉得必须说明一下:

    按林宽的观点,黄巢是英雄,所以他会写诗。如果除了伪作的其余两首真是黄巢所作的话,那么黄巢粗通书记的评价应该是正确的,因为黄巢的两首诗除了意境之外,文句上真的未见高明。

    还有就是第一首。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七岁时那首诗我们小学时就学过,这里不再抄了。骆宾王的才华非黄巢可比,但他七岁时的那首诗显然比黄巢五岁时的这首相距甚远。我们想问的是,五岁时的黄巢能写出那样的诗吗?或者五岁的孩子能写出那样的诗吗?而且按古人的习惯,这里的五岁很有可能是四岁。所以这首诗既使是黄巢所作,也不应该是五岁时所作,后人显然有意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提前,至于目的是什么,或许是司马光的目的,或许是为了证明英雄天授。

    但不管怎么样,事实可能与司马光的期望相反。

    黄巢家中富有,年少轻狂,喜欢招揽一些亡命之徒是可以理解的,但黄巢既然能屡次参加唐朝的进士考试,那他就不是一个天生的造反者,因为如果他是一个天生的造反者,就不会在造反之后一直想着招安。如果那两首诗真是黄巢所作,我到相信他确实对朝迁不满,也许也确实有谋反之心,但在那个时代有谋反之心的不光是黄巢,我相信每个被官府欺压,每个被鱼肉的百姓都有谋反之心。而且,如果我非要把黄巢那两首诗理解为上天对不公世道的处罚你能说我错吗?

    说了这么多黄巢,其实只想表明一个浅显的道理,就是官逼民反。

    事实是自肃宗设盐铁转运使以及创立盐法来,盐政一直是政府赋税的重要来源,事实可能是当僖宗父子钱花的越来越多时,盘剥也越来越严重。而这种盘剥不仅仅会针对百姓,会针对一切有钱而无权的诸如黄巢这样的家庭。因为黄巢不过是个富一点的百姓而已——这便是黄巢为什么会屡举进士的原因。结果当他也无法忍受政府无休止的盘剥之后,特别是他心中或许早已存在的谋反之心一点点被燃烧起来之后,我想他会反的。

    更何况,黄巢是个读过书的造反者,读过书就比别人多些权谋,更兼之他武艺超群,所以,在这场并不是由他发动但却由于他的参与而燃烧尽大唐王朝的造反运动注定会由他来推动。

    我必须说明:这是我所深信的原因。

    五

    再从两个很有意思的称谓说起吧。

    一是王仙芝造反时自称的“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群豪都统”二是黄巢在王仙芝兵败被杀后所自称的“冲天大将军”史书上没有记载王仙芝是否也粗通诗书,但他手下一定是有读书人的,因为“天补平均”这个称谓直指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关键所在,而且王仙芝起兵后曾移檄州县,痛斥官府赏罚不明,不恤百姓。应该说“天补平均”这个称号还是类似于明末时所谓“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民谣的——其实都属胡扯,不纳粮喝西北风去?王仙芝做为代天去补齐平均的造反者自然应该得到同样被官府欺压的百姓的支持。至于“海内群豪都统”这个称号则明显有梁山的风范,略有些无厘头的的搞笑。而黄巢的“冲天”大将军,如果我们能从中理解出一些想改朝换代,另辟一番天地的抱负的话,我宁愿相信这个称呼仅仅是因诗害义,或者仅仅是为了表示出高于已死的王仙芝一畴的代号罢了。

    因为王仙芝与黄巢都不是纯粹的造反者,他们的造反只是为了活下去,只此而已。

    因为造反之后的王仙芝只是热衷于获得朝廷的招安,而黄巢也是如此。唐朝历来有藩镇手下兵士造反杀了节度使后反而获得朝廷正式任命的先例和传统。王仙芝和黄巢如果能获得招安自然也是一种归宿,并且按照唐朝时的情形,招安后未必会落得水浒中宋江等人的结局,也许他们会成为雄据一方的藩镇,也许会成为大唐王朝的中兴之臣也事未可知。

    而且他们也并不是没有机会。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朝廷任命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恕我才疏学浅,至今也没找到神策军押牙是个什么品级的官员,只知道这个职务大致相当于神策军的仪仗队队长,而监察御史则是正八品上的文官。唐朝虽然也实行的是九品正从制度,但从四品以后又有正下之分,所以唐朝的行政体制实际上是三十级,而监察御史属于第二十三级。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个官小了点,但是唐朝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身为宰相的高官其官职也多是三四品(这便是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称四品千牛卫中郎将李元芳为国家高级将领的原因),而赏给王仙芝这个官怎么也相当于一个处级干部。虽然小了点,但从草寇摇身一变成为国家干部,并且消除了王仙芝与黄巢同学活下去顾虑,所以他们是乐于接受的。

    只是中间出了一些问题。

    朝廷的招降诏书上只封了王仙芝一人,而黄巢此时的反应是见到了封赏诏书上没有自己的名字,于是便勃然大怒并义正词严地痛斥了王仙芝的投降主义举动,不但痛斥而且痛殴王仙芝造成了他局部毁容。王仙芝随后的举动充分证明了他“海内群豪都统”的本色,于是他马上痛改前非,坚决地回到了革命队伍之中,从此之后这两支队伍分兵北伐,直到王仙芝英勇牺牲然后黄巢一飞冲天。

    应该说,朝廷的诏书包含有某种恶毒,就是挑起这帮造反者之间的内讧,从结果来看,这种目的也是达到了的。而这之中黄巢的表现也绝非什么造反意志坚定,因为我相信如史书所说他是因为见到诏书中没有自己才发怒的,原因是在离开王仙芝后,他曾再四的向朝廷请求招安,只不过朝廷不准罢了。

    黄巢和王仙芝从来都不是什么意志坚定的造反者,他们从来也没有什么“天补平均”甚至“冲天”的打算,而意志坚定和冲天可以理解为现今流行的信仰以及理想。他们并没有这些造反能够成功的基本要素,既使有过,也不可能实现。

    首先,造反吃什么——黄巢和王仙芝只是流寇,他们填饱肚子的唯一方法是抢夺和毁灭。其次,以饥民为主的造反武装在冷兵器时代甚至是现代社会都从来不是朝廷正规军队的对手。再次,当还没有被饿死的居民发现涌来的是一群最终会将自己致于死地的本该是同袍的造反队伍时,他们的唯一选择也只能是反抗。

    所以王仙芝死了,而黄巢则被官军一路追赶逃到了岭南。

    据说黄巢在广州时曾纵兵屠杀了近二十万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因为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此事,所以这里就不再纠缠黄巢这种屠杀国际友人的罪恶行为了。而值得一提的是这其间在黄巢不断的要求下,朝廷终于对他坚定不移的招安态度有了一个回应,封他为率府率。这个官职是太子的侍卫长,是正四品上的国家高级将领,按说官职不小,可问题是当时连太子是谁都不知道,所以这个官职纯粹是个摆设——这不逗我玩嘛,于是黄巢大怒,攻陷广州并纵兵四掠。

    黄巢冲天的名号果然是优于王仙芝的,王仙芝当年八品小官就能满意,而黄巢四品大员却不放在眼里。同时黄巢也决定以岭南为根据地雄据一方,但这时老天却不在他这一边——谁让你冲天来着,因为此时他带领的军队因水土不服死了将近一半,于是黄巢不得北还而再求发展。

    黄巢的军事才能肯定也是优于王仙芝的,因为这次北还他终于发现唐王朝辽阔的疆域以及各地藩镇割据为他提供了广阔的纵横空间,加之中原大地有数不尽的饥民供其补充兵源,于是黄巢这一把大火终于烧进了长安。

    朝廷这回是终于害怕了,于是终于下诏封黄巢为太平节度使,可是现在的形势是朝廷的生死都握在了黄巢手中,换做谁肯干?于是,黄巢此时应该萌发了他生平第二个理想(第一理想是招安)——当皇帝。

    这里补充一下前文所提到唐朝三大政结所在的最后一个——朋党之争,也就是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与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这争,这两党之争持续了几十年,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党争不是代表正义与非正义的党争,事实上李德裕与牛僧孺本人都是清官。他们之间的争斗更多是权利之战,而后果则是党同伐异——结果是搞垮了唐朝。黄巢造反时是牛党占据上风,而他们的下场是要么投降黄巢,要么成为刀下之鬼,反正没有什么可说的必要。

    黄巢进入长安后来的事在前文已经说过了,败出长安后则是一路溃败。当然,做为预感到末日即将来临的暴富者还有一种心态,那就是毁灭——将得不到的或者不舍得丢弃的东西统统毁灭,就象后世时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心里一样。黄巢以最后的疯狂与最后的残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我说过,那是我不愿意在文章中提及的事件。

    而他可以走向灭亡了,他必须走向灭亡,因为那是中国封建时代所有造反者最终的走向归宿。

    黄巢之后,僖宗死昭宗立。曾是黄巢的手下的朱温经过二十多年的攻伐最终灭唐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时期,而象中国所有的农民起义一样——让我们用这个词对这些伟大的造反者敢于反抗精神的表达一下敬意。他们在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套路:

    因为被压迫而忍耐,直至忍无可忍,但还是在忍,最后天灾人祸加在一起终于活不下去了,于是开始为了能活下去而造反,造反后就开始报复官府,杀了他们,然后发现杀人是件很快乐的事,于是就开始屠杀无辜百姓,于是天怒人怨,于是被官府镇压或者成为某些人改朝换代的工具。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很难评价黄巢,也很难评价这次席卷唐末的农民战争,本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文首黄巢的那句豪言壮语,而故事到了结局,总得说些什么用来结尾。

    所以,应该结尾了。

    六

    这个结尾就近乎于胡扯了

    应该说包括所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在内,从基因深处都包含有对天的敬畏,而天即是神,神也就是天。这种敬畏按照我的理解应该起源于人类对自己从何处来将来又将向何处去的畏惧。通俗的讲,就是人类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也不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所以,这种畏惧的基础上诞生了神话以及宗教——当然,还有我们长期以来所批判的“迷信”

    在神话和宗教的中,是神或是天创造了人类并执掌人世间一切生老病死以及国家的兴亡更替。因此,人类最发自内心的喊叹往往会是:天啊——或者神啊!

    那么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就成了上天的安排。安于并忍受现状是尊从天的意旨,这似乎是人的本份。但是,这个虚无缥缈的老天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又存在于何方呢?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们思考过这个问题,前文我说过,就是: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但什么又是天道呢?

    以我的能力,并不具备大谈哲学。所以,简单说天道就是自然规律,而天道的作用套用九阴真经应该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玩笑,真正出处应是老子),接下来与本文有关的就是:天道即人心。

    其实转了一个圈子回来,我们所敬畏的天道就是存在我们心中的好恶,是我们评价道德的标准。

    西方人敬神,中国人也敬神。但有趣的是,中国人敬神的标准是口头上的“信则灵”而实际行动中的“灵则信”心诚则灵的交换条件是你灵了我才会心诚,否则不如回家去拜祖宗牌位。有这么一个有趣的例子:宋时新昌有一年大灾,县中一个叫杨元光的主簿带着一帮人到白鹤祠求雨。结果一连祈祷了三遍老天仍无动静时,杨元光一股怒火直冲脑门,他破口大骂道:你这个神算个什么东西,白白吃掉了百姓的供俸,竟然连这么点事都不办,要你还有什么用呢?骂完,就下令砸烂了神像,拆毁了神祠。

    此外,中国古代淫祠(淫祠与色情无关,就是阿猫阿猫都能让人拜祭)之风盛行,其实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神的态度与做法,就是虽然我们内心中一直对老天存有无比敬畏的心情,但其实在我们骨子深处,依然不缺少造反的勇气与精神。

    我胡扯这么多的原因一是为了卖弄,二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那就是:

    我们一直以来被自己的表象迷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我们一直在以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愿望去期望自己和别人。我们一直在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加在别人身上,也包括黄巢和唐末那帮造反者的身上。

    所以,我们终于可以回到评价黄巢以及黄巢所领导的那场农民战争上去了。

    以黄巢的知识状况以及他所属的时代看来,我们无法要求他能够超越时代,也无法要求他能够像老子和荀子那样有那么深邃的思想境界。至于他能站在什么立场——如果立场在黄巢的思想意识中真的存在的话,那他也应该站在商人和富人的立场上,或者是站在梁山好汉(如果他真是私盐贩子的话)的立场上,要让他站在农民的立场上,那几乎是不可能。

    所以,黄巢只能关心的是一己安危,只能关心的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所以他会忽略很多其实能让他活下去的理由,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而且这也是中国历来造反者失败的普遍原因,不管他的口号是什么,不管他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另外,至于黄巢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影响。我觉得这个问题实在不好说,黄巢之后是中国社会混乱和黑暗的五代十国时期,黄巢之后中国封建王朝日趋没落,黄巢之后的中原王朝越来越缺少血性——如果这一切是黄巢造成的,那影响又该是什么?如果这一切并不是黄巢造成的,那是谁造成的?我们谈论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

    黄巢只是在那个时代闹腾了一把而已。

    还有就是,在总结黄巢失败原因时有一条说黄巢没有追击唐王朝残余势力,我想看过这一段史书的人都应该知道,不想他不想,而是做不到而已——可以套用迷龙的话:扁犊子才不想呢。

    所以,在结束黄巢之前,我很想还原这样段历史:

    就是黄巢曾经在被人逼的走投无路,活不下去时,为了人能生存下去的基本尊严,轰轰烈烈地反了他一把。

    这就够了。

    这就无愧于“冲天香阵透长安”的豪言壮语,无愧于后人对他或敬或憎的评判。

    所以,该结束了。结束前解释一下天道有常那句的意思是自然规律不会因仁君或者暴君的存在而改变。

    不过我们其实更期待另一种答案:天道无常,人可胜天。

    这是黄巢曾经给过我们的希望!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