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六六 受降!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公元1897年10月8日,陆奥宗光政府向共和国外交部发出求和电文。同日,共和国外交部回执电文:若日方有意和谈,则交战之日军必须放下武器,无条件向共和国国防军投降。国防军保证投降日军之生命安全,但有权利对日军侵入中国、朝鲜期间犯下罪行的个别日军,进行公开审判。

    十月九日,日本政府同意共和国的议和条件,宣布交战区域之内的所有日军,无条件放下武器,向国防军投降。同日,以陆奥宗光为首的日本代表团,乘坐英国游轮玫瑰号开向天津。在天津,英美法德俄等国将派出代表,就停战以及和谈一事进行公证……日本人实在等不起了,对于他们来说,既然结局已经注定无可挽回,再纠缠过程只会更加令人痛苦。

    就在日本人发出照会的前一天,整个日本国内的民生已经凋敝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而曾经寄予厚望的战场,在朝鲜,二十万日军丢盔卸甲,根本顶不住国防军潮水一般的攻势!没有补给,陷入死地,日军上下早就心气全无。

    国防军一步步逼近,二十万日军只能不停地后退,被压缩、挤压在狭小的空间内。每逢接战,还没有短兵相接,往往是一阵炮火攒射,日本兵便已经顶不住。大多数人依旧在后退,聪明点儿的干脆扔了武器,抱着脑袋跪地投降;被严重洗脑的,干脆丢了武器扭头就扎进了马息岭群山,当起了野人。几万号人,枪膛里不见得能有子弹,又要面对原始森林,又要面对愤怒的朝鲜民众,最后能走出个零头就不错了。

    江北的日本更加不堪,被国防军如同赶鸭子一般没头没尾地向南疯跑。这一路上追击的国防军没打死几个日本兵,往往是前锋追到,阻击的小日本放上几枪,待国防军一上来便跪地投降。十万日军,撤到扬州的不过三万出头。而且此刻,北有如潮涌来的追兵,长江上还横着一直昼夜巡视不停的舰队。三万日军生生被堵在了扬州,进退不得,如同复制朝鲜日本一般,陷入死敌,败亡难逃!

    这个时节,来自大本营投降的消息一传出来,除了几个神经不太正常的小鬼子咒骂不休,不停擦拭武士刀,也不知是打算自杀还是要杀人;大多数的日本兵,无不松了口气。那种摆脱苦难,如释重负的心境,恐怕就跟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候的英国兵一样。紧接着,死气沉沉了十几天的军营里头,骤然就松快了起来。好些个日本兵居然还有了笑模样……尤以第四师团为甚,这帮大阪的商贩,从来就不当天皇是根儿葱,于他们来讲,保住小命比什么都重要。抱着这种心理,不少的第四师团士兵,趁着日军上下松懈,大白天偷偷溜出去,绕着扬州城专门找富裕的人家,神秘兮兮地敲开门,将手中的布包展开,而后贼笑着,用半生不熟地汉语说道:“中国地大大地厉害,日本地打不过……我们地要回去啦,土特产要不要?”

    (第四师团之所以如此,这是大阪的独特文化造成的。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农民依附于拥有土地的大名,而大名服从于天皇。这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级关系严格,富有服从精神的文化特点,也是二战中日本军队普遍狂热“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

    然而大阪却有些不同,这个地方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居民多与商业有关,对大名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围绕着苛捐杂税等问题,大阪人几百年如一日,不断和大名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所谓忠诚,那就更谈不上了。于是,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与其他地方不大一样。虽然在二战中,出身于大阪的士兵也受到了军国主义的蛊惑,然而大阪人却不会急着去“为天皇而死,为大日本帝国而死”,能不死还是不死。看待上级命令,出身于大阪的官兵也习惯“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不会像其他部队那样闭着眼睛执行到底。甚至第四师团内部还制订了所谓“无益的牺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战斗不要参加”、“穷途的敌军不要追”的“三不要”原则。)

    一夜北风,吹散了积聚长江上空许久的乌云。日头出来没多久,本就被吹尽湿气的地表,逐渐干涸变得坚硬起来。

    扬州城外,数万国防军将士整齐而列,排成了整整齐齐的方阵。从军官到士兵,所有人都穿着笔挺的墨绿色军礼服。枪刺闪亮如林,指挥刀反射着日光直刺眼睛。最前方,一名高大的棋手执旗,身后并排站着张成良与段祺瑞。这俩人便是今天的主角。本来象受降这种长脸的事儿,何绍明是巴不得去抢。可他仔细一琢磨,对方投降的不过是个将军,自己好歹也是个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身份怎么看怎么不对等。要是由着性子去了,这不是丢自己脸么?索性就把这长脸的事儿交给了张成良。自个儿偷偷躲在马车里,举着望远镜,好歹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