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之一一二 大反弹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收官在即,请勿催稿,谢谢……

    ————————————————

    《报高阁老书》的内容,在李彦直与高拱的双重默许下流传了出去。

    京都士林听到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假的吧。

    因为这封信的内容实在太可怕了!他们听到消息之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镇海公要革朱家皇朝的命!

    这一点许多“有识之士”早就预料到了,他们倒也安之如素,对这些人来说,李彦直造反不造反于他们关系不大,反正新朝出来他们也照样做官!

    可是科举改制的内容,却让他们断断无法接受!对大部分的读书人来说,要动科举,不就是要动他们的饭碗么?就算他们已经当上了官,但规则一变,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也会跟着变,以前是四书五经独尊,现在却要弄出什么新学来,状元多了,状元就不值钱,至于让那些擅长“奇技淫巧”的“匠人”进入工部,让那些擅长“刑名酷法”的“滑吏”进入刑部,让那些斤斤计较的“奸人”进入户部——这不是要引一大批小人来取代他们这些君子吗?那不是要反圣人了么?至于说要和那些通海外夷学的人一起当朝共事,那更是他们万万无法接受的!就算他们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子子孙孙考虑啊。

    而且财权改革和司法改革,那更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都已经行了几百年的体制,为何要改!

    “要照这么一改,天下还是这天下吗?那是面目全非啊!”

    人实在是一种很脆弱的,对生存环境会发生剧变充满了恐惧与忧虑,特别是那些利益的既得者,他们实在是很怕变革,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旧的规则,不知道在新的环境下自己是否还能生存、还能呼风唤雨!

    “应该是假的,不知又是哪个无聊书生托了镇海公的名在搅风搅雨。”

    但因为里头的内容实在太过骇人听闻,且言之凿凿,不像是无聊书生的伪作,便有人托了门路去求证,或走翰林院的关系旁敲侧击高拱,或走六艺堂的门路间接从李彦直那里打听,得到的消息却和《报高阁老书》的内容一般的惊人:这封书信的内容竟然是真的!

    当消息确定下来以后,自中央到地方,出现了一种可怕的失声,在一段时间里没人说话,不是被禁止,而是所有人都还把握不住动向。

    “镇海公究竟是想干什么?谋朝篡位吗?”

    这是大多数人的认识极限。

    由自幼接受的培训来说,绝大多数的儒生都对李彦直的这些大胆提议充满了反感,而就切身利益说,他们又很清楚李彦直如今的权势,所以不敢贸贸然挺身指责,此外,许多开明的士子还对李彦直怀有期待,他们希望李彦直赶紧出来澄清这件事情,以免国家大事陷入危局。

    暴风雨到来之前的抑郁,压得人难受,李彦直默默地等待着,但他也没想到划破雷云的第一道闪电不是出自反对者,而是来自拥护者——是赵文华!

    “镇海公所议,句句都切中了时政之弊!”这个前礼部尚书已经失去了官位,却幸得李彦直羽翼而得滞留京师,他既免官,便没能在官方场合中发表自己的高见,可看到《报高阁老书》的内容后,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竟到了茶楼酒肆当中,聚集一般臭味相投的好友,高谈阔论,为李彦直造势助威:“若能依言施政,必是国家之福!”

    风启收到消息后暗叫一声不好:“怎么是他!”

    赵文华名声不佳,由他来开这个口,登时坐实了士林的种种猜疑!

    有道是:“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时到明朝,中国士人对那些伪装的仁义已有充分的戒备心!李彦直的真心是如何,大家没法挖出来看,只能从外围的种种迹象来进行判断:赵文华是个小人——这是满朝文武已有定论的了;李彦直与赵文华关系暧昧,这也是举朝皆知而不言的事情;赵文华这个小人在为李彦直的言论张目,这李彦直的这番言论居心之叵测便可想而知了!

    “这个镇海公,果然要行操莽之事!”

    暴风雨终于开始了,雷电飒然而至,飓风遽起!言官系统首先发难,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至台阁,跟着六部官员、翰林学士、公侯驸马乃至封疆大吏都纷纷站到了李彦直的对立面,其中甚至包括李彦直的一些至交好友!同窗同年!似乎全国上下所有人都在戳李彦直的脊梁!来势之凶猛,连原本可袖手旁观看笑话的高拱都为李彦直觉得害怕!张居正等更是暗捏了一把冷汗!

    读书人中,有一些视野开阔的年轻隽秀倒也对李彦直的种种提议产生了共鸣,然而黄河泛滥之时,几颗小石子根本无法阻挡其大势,不过是在浪花中一现就被淹没,又有一些稳重老成的劝周围的人相忍为国:“大家还是别骂得太厉害的好!别把镇海公逼到绝处,逼得他动刀子,那时候事情可就要大坏了!别忘了,他手里有兵权!”

    “有兵权又怎么样?他敢动兵吗?他就算有百万雄师,如何堵得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这种言论虽然显得锋芒过露,但连风启也不得不承认,李彦直是不敢在这当口动兵以压天下的,“就算真的要压,只怕也压不住!”

    隆庆九年,二月,李彦直依然在天津蛰伏,形势之凶猛远出他意料之外,连蒋逸凡都在后悔当初没力劝李彦直莫发出那封《报高阁老书》了!他们就算上大街也会遇到怒恨的眼光!到了后来两人干脆不出门,就算不得不出门时也是微服出行,遮头掩脸让人不知自己是镇海公的人,免得遇到不便。

    他们有必要这么小心吗?二月间发生的事情证明是有必要的!在北京,自以为得李彦直庇护的赵文华,在一次于酒楼中高谈阔论时惹怒了旁听的官员士子,大明的读书人本有爱打架的传统,看政敌不顺眼时就骂,骂不过瘾就直接动手打人,对立到最激烈的时候,甚至在朝廷上、皇宫中也要开打!围住政敌来个群殴,打伤是对方倒霉,打死了是对方应该!也不知文官系统之内,怎么会培育出这等奇怪风气的。

    赵文华不识好歹,犯了众怒,众士官恨他“为虎作伥”,不知谁大叫一声:“揍他!”便有人涌了过来!一开始还只是深恨他的过来捶他两拳,到后来竟连不认识的人也过来踩上两脚!赵文华的筋骨哪里经受得起数十上百人的拳打脚踢?

    直到有人叫道:“哎哟!这奸贼好像死了!”

    还有人继续踹两脚说:“哪有死得这么容易的?”

    有人探了鼻息,发现果然断气以后,众书生呼一声一哄而散,哄闹中犹有人道:“这是活该!”

    有道是法不责众,顺天府衙门闻讯捉拿凶犯,却哪里捉得到“真凶”?总不能把那天围观的百数十人全拉到牢里去吧?最后便不了了之。

    拿着张管家的信报,看着赵文华家眷的泣血求援,李彦直铁青着脸,猛地将两张纸都揉成了一团!风启、蒋逸凡都暗自心惊,他们已经有很多年未见李彦直如此忧怒形于颜色了。

    “姑爷,如今京师之中,人情汹汹,就是咱们镇海公府,下人们也是大门不敢出,小门不敢迈啊,连买些日常用物要出去,也都偷偷摸摸的像做贼似的。姑爷,您看是不是加派一队兵马过去保护,或者先让小姐到天津——或者到南方暂避?”

    “暂避?”李彦直冷笑道:“去哪里避?哪里不是大明的天下?哪里没有这些没教养的读书人!”

    议论未定,又有两封来自南方的书信传入,李彦直接过一看,脸色又绿了三分!竟有惨然之色!

    风启手肘撞了蒋逸凡一下,两人心里都想:“出什么事情了?”却听李彦直呼道:“不想黄、郑二公也随大流,竟然,竟然……”

    原来南方来的这两封书信,乃是延平名士郑庆云与黄焯的绝交书!这两人不但是李彦直的乡亲,更是他幼年时期的保护人,在政坛上,这种关系真是亲得不能再亲、密得不能再密了,本来双方应该共同进退,不想黄、郑二人这时竟寄来了书信,黄焯说的比较委婉,道自己在南方听到了“种种流言”,他希望这些“流言”只是“流言”,希望李彦直赶紧辟谣,但万一这流言不是留言,那么以后双方就不需要再通书信了!而郑庆云则更加直接,一张白纸上便只有“割席”二字!

    蒋逸凡听说了以后惊道:“若是郑、黄二公也如此,南方的形势只怕不妙,是否要加派人手南下?保护老夫人?”

    风启却想:“福建北京,相隔万里,却都同时出了这等事情,人心向背,一目了然。就算加派士兵只怕也无济大事。一旦站到了天下人的对立面,就算是秦始皇那样的威势,又能保得住几年的江山?”

    这时候,风启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难道,钜子真的错了么?”

    闪过这个念头的,不止他一个,李彦直的大哥,远在福建的李刚这时候心中也冒出了这个念想,群情汹汹,人人指着李家的祖坟骂,可把他娘给吓坏了!她赶紧去把大儿子找来问:“阿大,三崽究竟是做了什么事情?闹得那些读书人个个都在骂他?郑老爷、黄老爷都禁家人与我们来往了,我送了礼物去也全部退回——这可是从来没有的事情啊!三崽……三崽他究竟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啊?”

    “三弟不会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的!”李刚说。

    “不会,那么,那么为什么……”他娘哭得更厉害了:“为什么会有人说要挖你爹的坟呢!”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