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木匠皇帝163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启七年风调雨顺, 让大明王朝的所有人都怀疑过去的六年里,那不停的每年黄河决堤、淮河泛滥、东西南北中的地动之真实性。更怀疑今年的平安,老天会不会在明年、在以后加倍地找补。

    丰收的喜信儿, 先从江苏、山东、河南递到京城。往年受黄河、淮河水灾折磨的三省,今年太平地过来了。最后是周永春上呈辽东秋收的成绩, 同时转来熊廷弼从遥远的奴儿干都司的递回来秋收成绩, 辽东全境相加——不再需要朝廷贴补粮食了。

    土默川和宁夏两地的粮食,早就已经满足三边驻军的需要。更因为陕西、甘肃、宁夏迁出了三分二之上以上的人口, 留在当地的人, 也以植树换取朝廷的银米为主。渭河等河流灌溉区域的农田, 因为水源充足,风沙减少,保留下来的少量耕田,却获得增加一半的产量。

    不需要再运粮食去赈济陕西的百姓,也不需要再运粮食去辽东, 内阁和户部的官员, 都跟着天子松了一口气。

    山西无旱无涝,基本能自给自足。京畿虽人口众多, 但有津门等新开垦出来的大片水田作支撑, 单河南和山东的运过来的粮食,就基本能够满足了京畿的需求。

    朱由校与内阁和户部商议后, 户部从应急款项中拿出了几十万, 购买农户手中的余粮, 免得谷贱伤农。这一年湖广的丰收, 让大明空置很久的常平仓满了近半。

    繁忙运河上的上川流不息的运粮船,今年罕见地减少了。可这样的减少,让上至皇帝、中间的文武百官、下面的黎民百姓都欣喜若狂。

    多少年了,终于盼到了一个泰平年景了。

    周嘉谟在天启八年初一的开年宴上,因为高兴就有点儿喝高了。他拉着过来给他斟酒的太子,抽抽噎噎地淌眼泪。

    “殿下啊,陛下这几年过的辛苦啊。”

    一句话勾起了在场这些老大臣的心酸,往事不堪回首啊。

    五岁的太子赶紧仰头成六十五度安慰老尚书,“太傅不要伤心啊,一切都已经好了。”还体恤地掏出自己的手帕,踮起脚要给周嘉谟擦泪。

    二皇子从认人就是太子的小尾巴,睡醒了看不到太子就要找,会走了就拽着太子的衣襟走。太子给周嘉谟斟酒了,他必要跟在后面再斟酒一杯,看着人喝下去才肯罢休。

    王安带着小内侍端着酒壶,弯腰帮着这哥俩扶着酒壶。

    孩子太小,根本就拿不稳酒壶斟酒。

    二皇子见周嘉谟哭的太凄惨,也学着太子掏出手帕给周嘉谟擦泪,王安赶紧上前一步,掐住二皇子的肋下,把他扶稳当了。

    但二皇子要学哥哥安慰周嘉谟:“太傅不要伤心啊,都已经好了。”可刚刚一岁半的二皇子,把太子的一句话学的七零八碎,变成“太傅伤心好了”。

    糯糯的童音却吐字清晰,让有些喝高的周嘉谟愕然之下却听得明明白白的,凭他心里积满了再多的伤感情绪,也被二皇子一句话赶的不见踪影了。

    王安还能绷住,跟在他后面捧酒壶的小内侍却憋不住想笑。王安严厉地横了他一眼,小内侍赶紧低下头去,咬着嘴唇想深藏表情,可那抽搐不止的肩膀,还是泄露了他的心思。

    太子对弟弟是非常有耐心的,一字一词慢慢又说了一遍,还把一句话断成两部分,二皇子终于顺利地学完整了。

    这让周嘉谟从心里往外感受到太子的真诚安慰,妥帖得全身毛孔都舒展开了。

    黄克缵对周嘉谟说:“明卿兄,你我今日得太子和二皇子斟酒,即便是今年致仕,这辈子看到了海晏河清、国泰民安也满足了。”

    周嘉谟接过太子的手帕,擦擦浑浊的老眼,把眼角的湿意都拭去了,清清嗓子对太子说:“老臣谢太子敬酒,谢二皇子敬酒。”

    二皇子把自己的手帕递到周嘉谟眼前。

    黄克缵提示老伙伴,“快接了二皇子的手帕。”

    二皇子跟着去养心殿也有几个月了,他只要看到太子安稳地坐着不说话,他也就不哭不闹挨着哥哥坐着不吭声。虽是很多时候没坐多久就睡着了,但不影响重臣们对二皇子的熟悉。

    周嘉谟赶紧接了二皇子的手帕,太子带着弟弟又去给黄克缵敬酒。黄克缵虽然没有说什么伤感的话,但是潮湿的双眼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激荡。

    周嘉谟端起酒杯,与黄克缵心照不宣地共饮。

    坐在开年宴席前面的六部尚书、侍郎、还有英国公、定国公、以及几个能参加小朝会的侯爷,都得了太子和二皇子的敬酒。

    美的这些人各个脸上都笑成了一朵花。各自的心里都想着这样的一句话——不枉费这些年死心塌地为天子、为朝廷尽心尽责地努力付出啊。

    公鼐一反平日里的严肃,笑着对天子说:“陛下,太子仁孝,友爱兄弟,臣恭喜陛下了。”

    朱由校笑着回答:“也是孝与和倍圣教导的好。”

    公鼐和周如磬立即齐声说:“臣不敢当。”

    叶向高赞道:“太子秉性好,陛下引导的好,孝与和倍圣教导的也好。”

    与天子坐的近的老臣,有资格与天子随意说话的,都开口夸赞两位皇子。

    朱由校让太子去给周嘉谟和黄克缵敬酒,是想酬谢这两位老臣,这些年不顾年老体迈,一直坚持在朝堂为自己镇场子。

    如今风调雨顺了,自己也在朝堂确定了一言九鼎的地位,周嘉谟以自己已经八十三岁了,提出要致仕返乡,鉴于这时候的人都要归葬祖坟的习俗,他也不好再挽留这老大臣了。

    与他同时致仕的还有黄克缵,也七十九岁了。天子已经拟下太子太傅的赠赐,用以感谢两位老大臣半个世纪的操劳。

    大概是天启七年的风调雨顺,让老臣们生出如释重负的宽慰了,秋天就陆续不断地有老臣提出致仕。公鼐也提出致仕,但是朱由校只同意他卸了礼部尚书的职位,却留他继续在朝中教导皇子几年。

    三代帝师的荣誉,让公鼐立即就应下了天子的挽留。

    工部尚书王永光的致仕,朱由校就没有同意了。他挽留王永光干到七十岁,也就是再干一、两年的事情,王永光欣然接受了。在朱由校的心目中,有王永光做工部尚书顶在前面,徐光启就可以不理会工部的琐碎事务,带领他的学生们全力注重急需的军备研发。

    周嘉谟在过去的一整年都在为致仕后的事情做准备。

    在冬月的时候,他终于提交给朱由校几份他满意的六部七卿的候选提名。君臣带着两位什么都听不懂的皇子,闭门商讨了小半个月,才定下了最新的内阁、尚书、侍郎名单。

    朱国祚接任吏部尚书、何熊祥接任刑部尚书、周如磬接任礼部尚书。

    户部、兵部、工部尚书不变。

    补了何如宠、周延儒、杨景辰做阁臣;

    商周祚为左副都御史;

    调了苏茂相、左光斗分别做吏部左、右侍郎;

    魏光绪为刑部右侍郎;

    拔擢张瑞图、林欲楫做礼部左右侍郎。

    杨涟、张文郁为工部右侍郎。

    定下这些这些重臣之后,朱由校起身对周嘉谟抱拳致谢。

    “有周卿这番谋算,大明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都不虞无立国支柱的重臣。”

    慌得周嘉谟赶紧起身还礼。

    “陛下,这是老臣应做之事,可不敢受陛下之礼。”

    “周卿承得起。若无周卿这八年襄助,朕会更艰难的。大郎,带着你弟弟过来替父亲谢谢太傅。”

    太子领着二皇子行礼,这个礼,周嘉谟从容地领了,然后郑重地给两位皇子还礼。

    “陛下如此礼遇老臣,老臣纵使鞠躬尽瘁、死亦瞑目了。”说的太不吉利了。

    太子乖巧地安慰周嘉谟:“太傅会长命百岁的。”

    二皇子跟着鹦鹉学舌,“长命百岁。”

    周嘉谟激动地拉着太子的手,对朱由校说:“陛下,大明有这样的储君,老臣就是去见穆宗、神宗、光宗也无愧了。”

    在天启七年的预决算通过之后,吏部把最新的六部七卿和阁臣的名单公布了。虽然在此之前,朱由校和周嘉谟君臣二人都找了相关部门的尚书研究过、征求过、他们对本部门补充进去的新人意见,但是这份名单还是震呆了不知其它部门官员任免的重臣。

    周延儒能从西南回来,不得不佩服状元是有真本事、真实力的,人家是全凭自己干回来的。但是天启二年的进士张文郁,现在就晋升为工部右侍郎,真的如同晴天霹雳般震撼了六部七卿。

    谁从进士到侍郎不得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熬不到三品的侍郎。

    而张文郁才用了六年啊!

    工部尚书王永光本来就对谁做侍郎没什么意见,天子和周嘉谟找他提起张文郁的时候,他倒是很赞成。因为这几年他越发地看明白了,在工部必须要有“真本事”——有陛下需要的“奇淫巧技”,不然就会沦为处理日常事务、也就是杂事“跑腿”的。

    这也是他想致仕、却说不出口的理由。

    而天启二年分到户部观政的新科进士张文郁,作为一个小小的主事,没多久就能跟在徐光启后面帮忙;没用上一年的时间,就超越了徐光启的亲传弟子,成为徐光启倚重的人才。

    考虑天子拔擢杨涟做工部侍郎,不仅有杨涟是顾命大臣,继续混在人才济济的兵部中、几乎算是没有了出头之日,还有天子欲拔擢勋贵去统领兵部的意思。而杨涟到了工部,正可以接在自己或者是接在徐光启之后为尚书,可以一直承担处理工部日常事务之责任。

    王永光把前后都想明白了,面对同僚有疑惑,趁自己还是工部尚书,自然要站出来协助吏部做出解释,好给自己的儿孙留下一份香火情。

    “各位,我本来也提出致仕了。但陛下挽留,我就腆颜在工部继续做尚书、为陛下继续效劳到七十岁。工部之所以这次增选了两位右侍郎,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在这一两年内做好事务交接,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完成火炮、盖伦船等的改进。”

    提到火炮的改进,谁都没话儿讲了。张文郁在最新式火炮和盖伦船的研发中,其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他凭借这样的能力,不仅仅是赢得了工部的同僚认可,还得到了天子的多次赞誉,这是继黄克缵和徐光启封爵之后,陛下的另一个要学子们重视数术和“奇淫巧技”的信号。

    这才是其破格提升的关键啊。

    所有人立即想明白了张文郁升职的内里关窍。

    至于其他人的晋升就都是凭能力而得来的了,内里并没有什么花哨。天子和周嘉谟对官员的考评、拔擢,总是能够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于是在天启七年最后一次的大朝会上,吏部这样的最新六部七卿名单公布了。并在天启八年的开年宴上,各部晋升的尚书、侍郎都各就各位。他们要在新一年里,在天子的率领下,以新的阵容迎接属于大明的辉煌灿烂。

    坤宁宫里也在举行着招待诰命夫人的宴席,皇室以瑞安大长公主朱尧媛(神宗的同母妹妹)为首,带着寿宁长公主朱轩媁(神宗第七女),光宗的第五女宁德长公主朱徽妍,第六女遂平长公主朱徽婧、第八女乐安长公主朱徽媞,与瑞王妃(神宗第五子朱常浩之妻)、惠王妃(神宗第六子朱常润之妻)、信王妃(光宗的第五子朱由检之妻,亲王王妃)和潞王妃(神宗同母弟的儿子朱常淓之妻),一起招待前来参加宴席的诰命夫人。

    去年皇家一气嫁出去了三位公主,还给信王朱由检(亲王)和潞王(郡王)朱常淓都娶了亲。帝后一改既往帝室只与平民联姻的二百年传统,给信王娶了吏部尚书周嘉谟的嫡孙女,给潞郡王娶了户部尚书李起元的嫡孙女。

    三位长公主的驸马,不是出身门风清正、书香门第、有前程的举子,就是伯府的有能力的嫡子。而且天子说了,驸马不受身份的限制,可以继续考进士、做官、领军。因此前年选驸马的时候,坤宁宫差点被踏破了门槛。

    最后还是天子说要在三品官员以上人家的嫡子中选择,才使得事态平息下去。

    这些公主和王妃,不提已经上了年纪、辈分最高的瑞安大长公主,也不提寿宁长公主、瑞王妃、惠王妃属于长辈,单去年经皇后手出嫁的、朱由校的那三个异母妹妹,还有新娶进门的两位王妃,都恭敬地跟在皇后的身边,非常有礼地款待进宫参加宫宴的女眷。

    因为皇后不止一次地耳提面命,这些诰命夫人因夫、凭子得以晋封,皇爷要借重她们的丈夫和儿子治国理政,那么皇室的公主、王妃,包括她自己在内,也都要对她们礼遇。要是哪一个失礼了,以后就不用再进宫、也不用想再参加宫宴之类的事情了。

    这个警告是非常严重的。由于朱由校在褫夺了太/祖所封的那些亲王、跟着又对宗室违法等行为不假辞色地予以严惩,使得宗室中再无人敢作奸犯科。这些能留在京中的公主和王爷,算是天子最近的血脉了,她们也都晓得厉害、谨慎地做人做事,无人再敢越雷池一步。

    公主们对皇后的警告,是为自家丈夫和儿子好容易有了前程不敢不敬服;瑞王妃、惠王妃来自民间,对上英国公府出身的皇后,满身心都是畏惧。但信王妃和潞王妃的出身,决定了她俩知道皇后所言非虚。

    皇后都带头礼遇诰命夫人们,让这些诰命夫人多得一份尊敬,她们就只能跟从去做。无论是出于对自家男人前程的关心、还是对皇后的敬畏、自身的素养,这些公主、王妃都一反高高在上的作态,努力平和地对待进宫领宴的官员内眷。

    英国公夫人作为皇后的母亲,自然更受礼遇。但她在皇后起身去休息的时候,匆忙也跟了过去。

    “娘娘还好?”亲娘就没有不在这时候担心女儿的。

    “挺好的,母亲放心。我没什么事儿。这个是个省心的,比怀大郎的时候还轻松呢。”

    “娘娘连生了三个了。”英国公夫人感慨。

    “皇爷说了,这个生完再不生了。”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