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代大型军事类书——武备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分九十四个细目,附录三百一十九幅阵图,详细证载了从先秦至明代各种阵法阵图。茅元仪认为,古代阵法失传,后人便胡编乱造。他把这些图绘制下来,目的就是要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练”又分选士、编伍、悬令教旗,教艺五个部分,详细地记载了士卒的选练方法,其中包括士卒的选拔淘汰,车、步、骑、北兵的编伍,赏罚赏律例,教兵方法,兵器训练等。内容多采自《太白阴经》、《虎钤经》、《行军需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

    《军资乘》五十五卷,由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部分组成。每类下又有子目,子目下又分细目,内容非常广泛。这一部分所记军用物资完备而详细,从攻守器械、火器火药、车马战船到粮饷米盐,无不具载,堪称古代军用物质大全。尤其是在军事技术方面收录的资料更丰富,共收录各类武器装备六百余种,其中仅火器即达一百八十多种,这在中国古代的兵书中是最多的。《占度载》九十三卷,由占、度两部分组成。占即占天,主要记载天文气象。子目有占天、占日、占月、占星、占云、占风雨、占风、占蒙雾、占红霓、占霞、占雨雹、占雷电、占霜露、占冰雪、占五行等。这部分内容是把自然与人事联一起,认为某种天象往往就是某种人事即将发生的征兆。如“天色惨白,风声凄切,大兵起”。度即度地,记载兵要地志,主要有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几个部分。它详细地记载了明代山川形势、关隘要塞、道里远近,州府及卫所设置,兵马驻防督抚监司、镇守将领、钱粮兵额等。

    在编纂和内容上,《武备志》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材料丰富而又取舍精当。茅元仪的父亲茅坤是明代着名文学家和藏书家,家中藏书本来就很丰富,再加上他四方搜寻,到处传借,因此,《武备志》采录的图书达二千余种,对他之前的主要兵书可以说是差不多全部网罗了。对于这些兵书,茅元仪并不是有闻必录,有见必采,而是下了取舍的功夫的。他选录的大都是可靠的资料,而对道听途说的一些稗官野史宁可弃而不用。不仅如此,茅元仪在选取材料时,紧紧围绕武备问题来进行,“于武备稍远者,听之舆图方史可矣。”名胜古迹主要供游览、吊古之用,与行军作战没有太大关系,就弃而不录。同时,茅元仪还注意选录最新的资料。

    全书对明代军事记载最详,不仅选录了先于编者茅元仪的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治军、练兵、作战等方面的言行,也选录了与他同时代人的军事资料,如王鸣鹤的“号令说”等。二是编排合理,有一定的逻辑秩序,全书五大部分,从理论到实践,井然有序,又不可分割。郎文焕在给此书作序时,以医药比喻此书编排:“首兵诀者,如医之探腑脏,论脉理也。次战略者,如医之举旧案,宗往法也。次阵练者,如医之辨药性,讲泡制也。次军资者,如医之分寒温,定丸散也。终占候者,如医之考壮弱,断死生也。”每部分的子目顺序也是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排列的,如茅元仪在说明《军资乘》子目的排列顺序时说:“三军既聚必先安其身,身安而后气可养,身安而后患可防。故首以营,营具而可以战矣,故次之战。

    地有异形,时有异势,不可徒恃其野战,故次之以攻。可以攻人,人亦可攻我,故次之以守,五兵之用有时穷,则必济之水火,水火之资生者大,故其为杀也亦暴。智伯曰:‘吾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故次之水。水待于地,火时于天,

    地亦有定而天常移,是以火之效居多,故次之火。明乎六者而思过半矣,然民以食为天,故次之饷。士以马为命,故次之马。于兹八者,核其详,辨其制,是为军资乘。”这里,茅元仪谈了《军资乘》在子目顺序上的安排,虽然在营战、攻、守、水、火、饷、马这八者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未必妥当,但是,他毕竟告诉了我们,《军资乘》绝对不是随意安排子目的,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由此及彼,由《军资乘》可以看到,整部《武备志》是一个严密的整体,有着不能随便安排的构架。

    《武备志》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辑录了古代许多其他书中很少记载的珍贵资料。如一些杂家阵法阵图,这是在专门研究阵法阵图的着作如《续武经总要》中都没有记载的,但在《武备志》中却有详细的记载。尤其是它收录了“郑和航海图”,“航海天文图”以及明代一些少见的舰船兵器及火器等,更显可贵。另外,它图文并茂,全书附图七百三十八幅,除《

    手段诀评》和《战略考》外,都有大量附图,生动形象,使我们可以在数百年后看到古代兵器、车船等的形制以及山川河流的概貌。其次,《武备志》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总的说来,《武备志》是历代兵学成果的汇编,虽然包含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但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茅元仪的思想。然而,在序言及评点中,也可以看到茅元仪的一些军事思想以及他精辟的看法。

    简单地说,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表现了要加强武备,富国强兵等思想。他认为:“人文事者必有武备,此三代之所以为有道之长也。自武备弛,而文事遂不可保。”(《自序》)他痛斥当时的士大夫不习兵事,遇有战事就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他提出:“惟富国者能强兵“(《军资乘·饷·序》)。他还主张开矿、屯田,发展经济,军队必经常训练,认为:“兵之有练,圣人之六艺也。阵而不练,则土偶之须眉耳”。在国家防御上,他主张边、海、江防要并重,不能有所编颇,使敌人有机可乘。他还认识到物极必反的道理,指出:“夫极盛者,必极衰,天道然也”。“然衰极则盛,理之常也。”他用这一道理论证盛世潜伏危机的道理,劝说朝廷振兴武备,提高警惕。他对历代的兵制,兵器等有自已精辟的见解。如要评论兵器时说:“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说莫详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阐宗。”指出了各种武器的渊缘。

    总而言之,《武备志》是一部以资料价值为主,理论价值为辅的大型资料性着作,它既保存了古代大量的军事资料,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材料,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线索,称为之中国古代的兵书宝库实不为过。然而,由于茅元仪长期与清政权处于敌对阵营,加上他为抗击后金政权,保卫明朝的着书目的,书中又有许多对女真族和后金的不敬之语,所

    以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被列入《违碍书目》,遭到禁毁。由于它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珍贵的史料价值,就在它遭到禁毁的情况下,仍在民间秘密流传,并流传到了国外。毋庸讳言,《武备志》也有其不足,如茅元仪在评论《三略》时认为是周代太公所作,而不知其书为伪托。诸如此类,不在少数。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