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双龙克星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浙江普陀山与其说是山,毋宁说是岛。它位于杭州湾舟山岛东面,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每当夏季,东南台风袭来,海上通行中断,商旅裹足,普陀山便与外界隔绝,孤悬海上,浪啸风吟。

    几年前,虽非台风季节,普陀山为倭寇盘踞,也无商旅登岛,故而岛上寺庙香火萧条,断垣残壁所见皆是。经胡宗宪、俞大猷、汤克宽、戚继光等大小数十战,迫得倭寇远离浙境,向南流窜,普陀山才得以恢复往日的景象。

    时值孟春,天气渐转,因地处南方海上,普陀山的风已带有暖意,是以大地苏醒,小鸟啁啾,引来了许多舟楫游客,朝山敬香者。廖展雄、胡宜秋受戚继光之托,送姚氏母子回浙江余姚后,便泛舟来到普陀山,此刻也夹在朝拜观音菩萨的敬香者中。

    廖展雄道:“秋妹,我一直不明白,杭州湾分明位处东海,何以人们皆称‘南海普陀山’呢?”

    胡宜秋道:“普陀山原名古梅岑山,确是位处东海。相传有天竺僧人来此,发现这里的古梅岑山,与佛经上所载观音菩萨居地南海的‘普陀落迦’完全相合,便认为这里就是南海‘普陀落迦’,即改古梅岑山为普陀山,故称‘南海普陀山’。于是搬走了岛上原有的元世天尊神像,修建了观音菩萨庙院。”

    廖展雄道:“还有,你学艺的庙院,名叫‘不肯去观音院’。我想,叫‘观音院’便了,为何要加上‘不肯去’三个字,‘不肯去’哪里呢?”

    胡宜秋笑道:“听师父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有日本僧人慧锷自五台山请观音塑像回国,行至普陀山,遇台风受阻,便在潮音洞旁泊舟登岸,暂住山民张氏之宅。慧锷和尚曾几次启航去日本,都因风浪太急而被迫返回普陀山,故此他认为,观音不肯去日本而留恋着华夏古国,便在普陀山修建了‘不肯去观音院’,供奉那尊观音佛像。其后法雨寺、普济寺等寺院相继建成,于是普陀山寺庙林立,香火极盛,便成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说话间,二人绕过一个小山丘,眼前呈现一片紫竹林,只见修竹扶疏,微风弄影。紫竹林东有“莲花洋”烟波浩渺,渔帆点点,当真是绝世胜境。

    穿过紫竹林,便见一座庙院,门楣上高悬匾额,隶书六个金字:“不肯去观音院”其山门两旁还有一副对联:“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台上现如来。”廖展雄笑道:“即景对联,妙哉,妙哉!”

    二人步入观音院,迎面有一小尼姑走来,见到胡宜秋,忙合什道:“不知师姐芳驾莅临敝院,贫尼有失远迎,望且恕罪。”做了一个鬼脸。

    胡宜秋笑骂道:“小鬼头,哪里学来的酸味!”

    小尼姑笑道:“三年不见,师姐又丰艳了许多。”看到她身旁书生打扮的廖展雄,随即止语,吐了吐舌头。

    胡宜秋道:“说正经的,师父在家么?”

    小尼姑道:“就在后面禅房,我领师姐去。”

    三人穿过大殿,来至禅房,但见明敏师太坐在椅子上,手中数着佛珠,口念佛经,双目低垂,胡宜秋下跪参拜道:“弟子胡宜秋给师父请安。”

    明敏师太启开双目,道:“秋儿,你回来了。噢,这位施主是谁?”

    廖展雄忙上前施礼道:“晚辈廖展雄拜见师太。”

    胡宜秋介绍道:“他是徒儿的表哥,九华山化城寺方丈法慧禅师的弟子。”

    明敏师太道:“那就不是外人了,廖贤侄,坐下说话。”廖、胡二人落座,小尼姑奉上茶来。

    明敏师太又道:“法慧禅师多年没来普陀山了,廖贤侄,令师身体可好?”

    廖展雄道:“多谢师太见问,家师安好。”

    明敏师太道:“秋儿,你这一向都在哪里?”

    胡宜秋将近况说了,明敏师太道:“好徒儿,做得好!掘建文财宝济赈救灾的青剑大侠、紫剑女侠,原来就是你们!”

    廖展雄道:“师太说笑话了,‘大侠’实不敢当。”

    胡宜秋道:“师父,你老人家何以得知云南之事?”

    明敏师太道:“前几天,云南来了两个朝拜观音菩萨的香客,偶然中说及的。他们只知道青剑大侠姓廖,紫剑女侠连姓也不知道,为师那时再也想不到紫剑女侠就是秋儿。”

    胡宜秋道:“他们也过于抬高我们了。”

    明敏师太道:“秋儿这次回来,有甚事么?”

    胡宜秋道:“是的,这事因紫电剑而起。”

    明敏师太道:“噢,你从头说来。”

    胡宜秋道:“徒儿与表哥见到福建总兵戚继光,即把徐公公写给三戒禅师与五毒道长的书信,以及两颗夜明珠交上。戚继光当面致谢,并询问了庐州、辰州事,表哥叙了详情。

    “戚继光要借我紫电剑一看,我递给了他,戚继光看了一会,道:‘这紫电剑是开国功臣越国公胡大海爱妾小观音的遗物,胡女侠从何处得来?’他忽然想到徒儿是越国公的后人,觉得说话唐突,忙道:‘令先祖越国公金华遇难之后,小观音即不知去向,从此紫电剑不复现世,是以下官有适才一问。’我道:‘此剑是恩师明敏师太所赐。’戚继光道:‘敢问令师在哪座名山宝院?’我道:‘恩师为浙江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住持。’戚继光道:‘当年随小观音失踪的还有一本徐达兵书,这兵书是大将军徐达辅佐太祖高皇帝打天下时,所写的作战方略、用兵之道,以及武功要旨。如今紫电剑既然重现于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以小观音当时的心境度之,越国公遇难后,她或许去了普陀山,抑或就出家于不肯去观音院。以此推测,那本徐达兵书很可能珍藏在不肯去观音院内。’

    “戚继光押了一口茶,道:‘眼下倭寇固守福建漳浦,一时攻克不下,即是攻下漳浦,倭寇游走不定,忽而海上,忽而登陆,也很难尽数歼灭,下官想,在徐达兵书上或许能找到克敌制胜的妙法。是以下官欲请廖大侠、胡女侠去浙江普陀山走一趟,打听徐达兵书的下落,顺便将姚氏母子送回余姚,不知二位意下如何?’就这样,我与表哥便来普陀山,求教于师父。“

    明敏师太沉思良久,道:“这是二百年前的事了,为师也不甚清楚。记得恩师在世时曾说过,这紫电剑是本朝初年一位祖师旻空师太传下来的,原来我不肯去观音院不习武功,这武功也是她传下来的。旻空师太是否曾叫小观音,恩师却没有说及。至于徐达兵书,这名字为师还是头一次听讲。”

    明敏师太又道:“不过旻空师太生前抄过不少佛经,都还珍藏在院内。那些佛经我都看过,蝇头小楷,清秀绝俗,像是大家闺秀的手笔。噢,想起来了,其中有一本经书,在末页上有一首诗,落款好像写的是‘小观音’,记得当时我看了觉得有些奇怪,但也没有深究,以为是哪位前辈师太自称‘小观音’呢。”遂命小尼姑去藏经楼取来旻空师太的手抄佛经。

    瞬息之间,小尼姑共拿来十二本佛经,叠起来有八、九寸厚,可知旻空师太当年虔诚向佛之心。

    廖展雄接过经书,逐本打开末页,但见字迹工整清秀,一丝不苟,当真是观其字如见其人,抄经者那淡妆浅抹、冲雅宜人的风姿,似乎隐现眼前。他忽翻到一本普门品观音经,在末页上果然有一首五律,只见写道:

    春风徐拂面,

    苦楚达心田。

    乱世兵纷斗,

    伽蓝书独眠。

    思君收猃狁,

    设帐匿婵娟。

    常在梦中见,

    醒来山那边。

    落款写的是:“小观音哀吟。”

    廖展雄不觉哑然失笑,心道:这显然是一首怨女思念夫君的风情诗,写在佛经之上,岂不亵渎了菩萨?继之细视,那字里行间,感情真切,隐隐有泪迹,又恻然生怜:大概是祈望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保祐她那在冥冥中的夫君。

    胡宜秋见廖展雄在那儿发呆,知是为诗情所感,问道:“雄哥,春风拂面,万物向荣,她何以心田苦楚?”

    廖展雄道:“许是令先祖胡公通甫(胡大海字通甫)亡于春风拂面时节。在别人来说,春风带来了喜悦与欢乐,而在她来说,春风使她想起了亡夫,因此心田苦楚。”

    廖展雄又道:“通甫公为降将蒋英杀害之后,这位小观音前辈感到孤独无依,是以看破红尘,来普陀山出家为尼。但她对通甫公却是不能忘怀,一次在抄完普门品观音经之后,忽然回想起往事,一时感情不收,便写下此诗。”

    胡宜秋道:“诗中说‘伽蓝书独眠’,是什么‘书’呢?如是佛书,理当在寺院(伽蓝)里,而寺院里佛书特多,何言‘独眠’?”

    廖展雄将诗又默念了一遍,道:“从上句‘乱世兵纷斗’看,‘书’对‘兵’,那显然是兵书。在乱世纷斗之时,兵书本该在将帅的帷幄之中,而今却躺在寺院里与佛书放在一起,无用武之地,难怪小观音要感慨它‘独眠’了。”

    胡宜秋道:“当年先祖通甫公行军作战,带着小观音前辈在军帐中参赞军机,故此说‘设帐匿婵娟’。这上句‘思君收猃狁’的‘收猃狁’是什么意思呢?”

    廖展雄道:“‘收’字除收获、收拢、收容三义外,还有逮捕、收取的意思。如后汉书华佗传:‘乃收付狱讯。’逮捕义。李斯谏逐客书:‘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收取义。小观音诗中的‘收’字,是由逮捕、收取义,转为收伏义。‘猃狁’是商周时代我国北方的一个民族,春秋时称北狄,秦汉时称匈奴,经常侵扰中国。诗经小雅‘采薇’篇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写诗要讲兴、比、赋,诗中以‘猃狁’比代鞑靼(音‘达达’)。‘思君收猃狁’的意思是:回想夫君去收伏鞑靼之时”

    胡宜秋道:“小观音因思念通甫公,常常在梦中见到他,但是醒来时通甫公却在山的那边。这座山是世冥之界,悲哀思念之情,可想而知。”

    胡宜秋在讲到诗的第一、二句时,说了‘春风拂面’、‘心田苦楚’,恰恰漏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